1982年的6月,一位来自乐都县马厂乡何家堡村的农家子弟,走上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西校区(原兰州化工学校)毕业生动员大会的讲台,在代表全校毕业生的发言中,他说:“我愿意到最艰苦的柴达木盆地去,也希望大家去,那里正在开发建设,急需我们这样的人!”
34年后,他先后获得了“100万吨项目光卤石采收系统技术创新类特等奖”、“氯化钾控制系统技术创新一等奖”、“劳动模范”、“优秀共产党员”等国家、省部级、厅级奖励20余次,成为中国钾肥生产水采船和钾肥自动化控制的学科带头人,是掌握目前世界先进的钾肥生产技术的中国钾肥工业科技精英中的优秀代表,他负责设计制造的水采船全部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是真正支撑中国钾肥工业的脊梁!2010年的3月,他被我院聘为客座教授。
他就是青海盐湖工业集团股份公司副总经理、人称“盐湖的脊梁”的我院82届校友李浩放。
34年前,李浩放带着憧憬从学校到了青海省钾肥厂,从那时起,他就把自己的事业追求定格在那里。34年来,他从基层干起,积极探索,在盐湖水采船的引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以及在信息化带动产业化、重大装备国产化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
毕业回家的第二天,李浩放就踏上了西去柴达木之路。在为他送行的路上,手上长满老茧的父母拉着儿子的手,再三叮嘱:“娃呀,我们穷人家,出个识字的人不易,不论去哪里,要吃得了苦,好好干活!”
李浩放刚到察尔汗时,人们住的是低矮破旧的活动板房,十几个人挤在一个大通铺上睡觉。看不见一抹绿色,看不到一只飞鸟。当夜,李浩放和大家就挤在了一起,可是一夜难眠,伴着屋外呼啸的狂风度过了一宿。
李浩放到自备电厂筹建处上班后不久,组织上交给了他一项艰巨的任务:为保证5月1日盐田灌卤水,保证当天钾肥一期工程顺利开工,要他组织人力从一选厂到盐田高纳泵站架一条10千伏的高压输电线!在短短两个月内,从一选厂到盐田,要完成10公里高压线的架设任务,难度可想而知。当时,一切刚刚起步,电杆、电线等一切生产设施,在没有路的盐田上,完全靠人背肩扛。
整整两个月干下来,李浩放和同事们个个手上留下了一道道老茧和血口子,脸晒黑了,臂上脱了几层皮。通电开业的那天,喜悦的、激动的泪花从他们眼中奔涌而出,旷野中大家抱成一团哭了……
后来,李浩放被调到钾肥厂子弟中学,担任了高一年级的物理老师。平时,爱琢磨的李浩放,在教学期间带着学生搞实验、搞发明创造,在学校里搞了许多小革新,因此不到两年人们冠以他“革新家”的美誉。有一次,李浩放把学校墙上落满灰尘、废弃的大挂钟搬了下来,改成了自动打铃装置,既当钟又当铃,一到上下课时间,就自动打铃报信,改变了过去一到上下课时间吹哨子的“历史”。为此,厂里当月给李浩放奖励了30元钱!这是他工作后领受的第一笔奖金,虽然钱不多,却激励着他今后献身盐湖科技事业的追求!
不久,被列为国家“七五”重点建设项目年产20万吨钾肥一期工程配套项目———1.8万千瓦的自备火电厂的筹建工作拉开帷幕,李浩放被任命为自备电厂电气车间副主任,参加筹建工作。当时,最让他头疼的是:一旦发电系统出了技术故障,在那时的格尔木,根本买不到维修配件,如果到西宁、兰州等地去买配件,肯定影响工作进度。
艰苦的环境和强烈的工作责任硬“逼”着李浩放去钻研技术。发电不久,13台电压互感器连续出现烧毁现象,他就翻阅大量的资料,自己动手设计制造了一台消谐器,此后十余年从未出现过故障,彻底消除了可能带来的重大事故隐患。
电厂锅炉系统,24台叶轮给粉机控制装置出现了故障,李浩放带着3名技工查了三天三夜,寻找电子元器件,自己设计搭建了一个电路板,更换了烧毁的控制装置,给粉机终于转了,可他却累得趴下了……
像这样还没有记入他“革新小册”的成果还很多。但在关键时刻,这些革新成果及时排除了故障、解决了原设计上的一些技术性错误,保证了当时的正常发电生产,还为单位挽回了很多经济损失。
1991年。这年年初,他被派到总厂所辖的二选厂担任技术副厂长。当时,为配套年产20万吨钾肥一期工程,青海钾肥厂耗费一亿多元巨资,从美国汉森公司引进的两条水采船,在湖水中试运行还不足二年,因水采船故障频繁、加之生产技术工艺落后等原因,产品一直不达产不达标,效益下滑,厂里困难重重。
此前,为了让这个神秘的水采船,在湖水中稳定地运行起来,许多技术人员付出了很多心血和智慧,翻译了大量的采船资料,不断调试维修,也多次从北京、上海等设计院所聘请技术专家来维修,维修需要进口配件,周期长影响生产不说,一年光维修费就花去几百万元。
“嘿,你们中国人不行,玩不转它!”当李浩放初次踏进水采船的控制舱时,一位同事曾把美国专家撤离时留下的话学给他听。瞧着指示灯闪烁的自控系统、复杂的液压、导航系统,李浩放斩钉截铁地说:“既然我们有气魄引进来这铁家伙,也有能力驾驭它!”。
科学没有坦途,要玩转它,就得掌握它。于是,李浩放横下了一条心:学!
从此,李浩放和水采船紧紧地融在了一起。不论酷暑严寒,几乎把自己所有的节假日,交给了湖水里的这个“铁家伙”,为此他还上了北方理工大学函授电气自动化专业,边学习边实践。
几年下来,概念、草图、英文词汇密密麻麻写满了厚厚的一摞笔记,李浩放渐渐吃透了水采船的自控、液压、导航、电气等系统,还掌握了与采船交叉的空间技术、无线电通讯技术、传感器技术、电视信号处理技术等知识。于是,自主设计建造水采船的设想,开始在他的心中孕育、萌发、生长!
1996年,青海钾肥厂先是被列为全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试点单位,整体改组为青海盐湖集团公司,紧接着一期20万吨技改达产扩能改造为40万吨项目又被列为国家“九五”重点技改投资项目。此时,李浩放已调任公司生产技术处副处长。他想,一期扩能为40万吨,光靠原来两条水采船供料显然是不够的。如果再进口一条水采船,需要大量的外汇,可眼下企业如此困难……他觉得,凭自己和其他技术人员维修水采船过程中多年的技术积累,从技术角度看,自主设计建造水采船的条件已经基本成熟。
冬去春来,整整3年。在李浩放的主持带领下,一个精干的水采船制造小组用汗水和智慧,在中国西部的察尔汗盐湖开发史上续写新的神话和传奇!李浩放设计了水采船的总体方案,并具体设计了被称为水采船“中枢神经”、“眼睛”的电气自控和导航系统。其他技术人员也分工承担了其他部位的设计、建造任务。
期间,李浩放年逾古稀的岳丈得了直肠癌,在四川住院没顾上去看;爱人被车撞后住院一个星期了,他还不知道;有的同事累得晕倒了,有的同事青丝变白……
1999年4月2日———对中国钾肥工业来说是一个难忘的日子,浸透着李浩放和同事们心血、智慧的盐湖3号水采船问世了,填补了国内空白,打破了美国人宣称的“世界上只有我们一家才能造出水采船”的神话。
盐湖3号水采船,与美国进口的第二代盐湖1、2号水采船相比,技术上有重大的创新和突破,导航系统从原来的微波导航升级到GPS全球定位导航,定位精度误差从1米左右降低到0.5米,日打矿能力比每条进口水采船高1.5倍,达到6500多吨;电气、控制、液压系统升级到智能化系统,引入了PIC、现场总线等国际上比较前沿的技术,达到了一个崭新的高度;比较复杂的机械装置进行了简化,但功能得到了升级,操作简洁方便;造价不足3000万元,为企业节约资金4000多万元。
依靠自己的科技人员,随着对水采船技术、反浮选冷结晶工艺技术、结晶器技术等钾肥生产世界性重大技术性难题的相继攻破,给钾肥工业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中国钾肥工业像地平线上的太阳,从西部这块热土冉冉升起!目前世界上只有美国等一二个国家才有这种先进的水采船制造技术、反浮选冷结晶生产工艺技术已经在中国柴达木盆地的察尔汗盐湖上奇迹般地出现。中国钾肥工业从此跨入了世界先进行列,为今后创业发展铺平了道路。
跨入新世纪,钾肥二期100万吨项目被列为西部大开发首批十大标志性工程之一。至此,在茫茫的察尔汗盐湖上正式拉开了大规模开发盐湖钾肥资源的序幕。100万吨项目,供料是个关键。为节省投资,集团公司经过多次反复论证后,决定自制6套水采船,进口2条水采船,而这一历史性的使命又重重地落在了李浩放的肩上。
此时,李浩放很清楚肩负的重任。他作为盐湖国家级技术中心副主任、百万吨项目加工厂项目副经理,要在2001年至2004年短短的三年间,再主持设计、建造出六套比盐湖3号采船性能更先进,具有当今世界领先水平的水采船,难度可想而知。要造出当今世界领先水平的水采船,就不能简单地“克隆”盐湖3号水采船,惟一的途径就是要技术创新!李浩放找到总工李小松,他俩经过对盐湖3号水采船存在的不足和缺陷仔细反复分析后决定,每条水采船配套建一艘活动加压泵站;水采船采用双切割头;导航采用双天线GPS全球定位系统;活动加压泵站和中心码头之间引入无线网络。
这是四个重大技术创新,大大弥补了盐湖3号水采船的不足和缺陷。光一艘无人值守的活动加压泵站,解决了两个大难题:起下锚和加压泵的双重作用,矿浆管道比原来减少了一公里多,节省了百万元投资,提高了工作效率;采用的双切割头,改变了常规单切割头掉头耗时、采矿效率低的状况;双天线GPS全球定位系统,使采矿定位精度误差从0.5米再次降低到0.2米;无线网络技术的引入,操作员坐在中心码头的自控室里,就能清楚地看到几公里外的湖面上采船打矿的流量、浓度等工作状态,还随时可以调整生产状态。
2000年下半年,刚刚主持设计建造完盐湖3号采船、1、2号进口采船改造任务完成后,李浩放还没来得及喘一口气,又有一项重大的技术难题摆在了他的面前:主持开发设计10万吨加工车间工艺配套电气自控一体化系统。
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是企业生产系统中的中枢神经和灵魂。对钾肥生产而言,即便采用了先进的生产工艺技术、采船输矿技术,但是如果仍沿用当时落后的人工操作的半自动化控制系统,就好比健全的人身上长着一颗弱智的大脑,难以赶超世界先进水平。
技术上的每一次创新突破,对李浩放而言,就是一次严峻的挑战。此前,虽然他设计过水采船的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但是设计建造生产工艺系统的自动控制装置,有很多的差异和不同,难度很大。
李浩放知难而进。尤其在设计上的创新,每一步都布满了荆棘。在编制方案前,首先他在网上收集大量的设备资料,大部分都是英文,对设备说明资料要反复精读、比较,电脑前一坐就是十几个小时,半个月后,脚、腿肿得连路都走不动了。
在紧张的设计阶段,凌晨3点前他从来没休息过。一天,胳膊摔成重伤,妻子让他休息两天再干,可他都不肯,用另一只手在电脑前绘图、计算……熬过了60多个不眠的日日夜夜,10万吨加工车间设备安装进入关键阶段。那天,时间已过了午夜12点钟,李浩放在安装调试过程中,发现委托某设计院设计的电气部分,暴露出一个大的技术问题:在设计中8台电机没有考虑启动设备,而现场只有一台启动设备,显然不行。如果再买8台启动设备,不仅耽误时间,还要花几十万元。
经过分析后,李浩放当场给对方技术人员画了一幅优化设计的草图,思路就是:一台启动设备拖8台电机。对方技术人员吃惊地问:“这样能行吗?”。当晚,对方技术员按他的思路修改设计后,第二天顺利解决了这个疑难问题。从此,“一拖八”的故事,又作为一个创新的典型范例在盐湖职工中流传……
在10万吨加工车间的自控系统设计中,李浩放采用了世界上先进的Controllogix可编控制器,具有现场总线和控制总线两级网络、良好的人机界面和完备的系统内核,尤其把工艺要求和计算机技术有机地结合起来,能自动完成生产数据采集、设备监控、工艺监控等工作,一改过去工艺线上大量人工值守、人工操作的落后局面。
也许来过察尔汗盐湖的人都知道,当时青钾人把10万吨加工车间视为他们科技进步的一个重要标志。上至中央首长,下到省、市领导,一旦到盐湖视察,几乎都参观过10万吨车间先进的生产工艺配套电气自控一体化系统,感受钾肥工业依靠科技进步带来的无穷魅力。同时,李浩放开发设计了获得国家发明专利金奖的反浮选冷结晶生产工艺配套电气自控一体化系统,彻底淘汰了沿用了十几年落后的半机械化工艺,钾肥生产技术跨入了世界先进行列。
在科技攀登的路上,李浩放每前进一步都追求一种新的高度。他设计的100万吨钾肥生产工艺配套电气自控一体化系统,技术性能达到了当今世界领先水平,把我国钾肥工业整体技术水准再次推到了一个崭新的高度。
人才无价。一直关注中国钾肥工业发展命运的美国汉森公司领导,近年来发现李浩放这位年轻优秀的采船、电气自动化控制专家后,多次向李浩放抛出诱人的橄榄枝:希望他到汉森公司工作!
因经常性的业务关系,与国内许多知名的企业交流时,许多公司也看出了李浩放出众的才华,其中清华同方等公司希望他加盟,让他在更大的舞台上展示自己的才华。对很多人来说,这也许是期盼中的好事。可是,都被李浩放婉言谢绝了。他说:“察尔汗盐湖,是培育我生命的土壤,我的事业就在这儿,我无法离开这片深情的土地!”
李浩放校友成功的事实证明,扎根基层同样精彩,抓住伟大时代所赐予的宝贵机遇,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砥砺意志品格,勤学苦练本领,用汗水去耕耘希望,奉献自己的青春与智慧,照样能书写灿烂人生,实现自己的职业梦想与人生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