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龙云,2000年毕业于我校化工工艺专业,2001年10月至2014年3月,日本帝人(新加坡)有限公司就职,2005年-2006年,攻读西悉尼大学管理本科课程,2014年9月至今,创办鸿运传媒有限公司。
“尴尬”的普通话
马龙云老家在武威古浪县,属于国家级贫困县,生活和教育水平都很低。那个时候,他能坚持读完中学已经算是很不错了。很幸运,在面对人生第一次抉择时,他考入了兰州石化学院。
从穷乡僻壤到繁华的大都市,马龙云的尴尬是从进入宿舍的那一刻开始的。他清楚地记得,当时有一位来自山东济南的室友跟他打招呼,问他叫什么名字?马龙云说:“我叫马龙云。”没想到对方竟然听成“八路军”。当时的尴尬,让马龙云有些无地自容。原来自己的普通话是如此得差劲。
后来,尴尬在继续。当时,每次上语文课,老师都会让每一位同学即兴演讲五分钟,这对城里来的同学来说是易如反掌,而对马龙云来说是一个莫大的挑战。每当马龙云上台讲完后,同学们都愣在那里不知他在讲什么。无奈,每次轮到马龙云演讲时,他必须拿着稿念,念完再传下去给同学们看他到底讲了什么内容。为此,好几个同学开始在私下里教他学普通话,至今让他记忆犹新,并深深感谢帮助过自己提升普通话的老师和同学们。
腾飞的文学梦
马龙云清楚地记得,自己创作的第一篇小小说《捉鱼》发表在校报上,后来又在杂志《语文世界》转载,当时非常的兴奋、激动。这也从心底激发了他的文学梦。
后来,在老师的启发和指导下,他的文字功底日益见长,创作也渐渐多了起来。作品除了发表在校报,还散见于《兰化工人报》、《西北信息报》等。那个时候,除了学习专业外,马龙云的时间基本都是在创作,课余时间不是在学校的图书馆看书,就是在逛书摊。
那个时候,马龙云特别地欣赏陕西籍的作家,比如路遥、陈忠实、贾平凹等,尤其很崇拜贾平凹,马龙云喜欢他的文字,以至于把省吃俭用下来的钱买全了他的文集,来慢慢地品读。那种痴迷的态度,在当时被同学们戏称马龙云是“贾平凹二代”。
从最初写小小说,到散文诗,再到写诗,虽然没有受到过专业的培训,但笔下的文字都很诚恳、真实,都在用心在记录发生在身边的点滴。在毕业离开母校前,马龙云已累计发表近30篇文章,这也是马龙云为母校生活感到自豪的其中一个理由。
海外工作之余坚持写作
2001年,在面临艰难的就业困境时,马龙云很幸运地被日本帝人(新加坡)公司选中。从此,远离故土、亲人和朋友们,开始了人生的另一个篇章。
初来乍到的陌生,加上语言、环境的不同,以及对亲朋好友的思念,他前两年的日子的确不好过。唯一能让马龙云找到一丝慰籍的就是文字。有了文字的相伴,马龙云开始试着适应异域的新环境、新生活。
马龙云经常利用休息时间出入图书馆,参加当地文学团体的活动来结交朋友。当然,也开始慢慢的去谈恋爱。那时,在感情上的起伏,触发了马龙云写诗的冲动。2007年,在朋友们的帮助下, 他将那些年来发表在网络博客中的这些文字结集出版成博客诗文集《孤单的旅程》,并在新加坡和中国两地举办了发布会。
也因为《孤单的旅程》这本书,开启了马龙云在文学路上的一个新阶段。之后,他加入了新加坡文艺协会和新加坡作家协会,并在朋友的推荐下,开始了在新加坡唯一的华文媒体集团——新加坡报业控股旗下的《联合晚报》、《新明日报》和《联合早报》做特约记者的美好时光。几年时间下来,他接触到不少新加坡各阶层的人,也就是所谓的人脉资源。
创业,还是跟文字打交道
2014年,马龙云辞去了工作,开始自己创业,成立了鸿运传媒公司,主要的业务是做广告策划及书刊出版。
2015年2月,配合新加坡建国50周年这个契机,马龙云策划出版了第一本书《会馆文化,魅力无限》,介绍了新加坡20多间大小会馆,旨在让更多新移民了解和加入这些会馆,传承中华文化。该书的出版,在报纸和新媒体上一经宣传,便获得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后来,马龙云再接再厉,于2015年12月出版了《新移民,新品牌》暨《会馆文化,薪火相传》两本书,为新加坡建国50周年献礼,获得了参与者和朋友们的大力支持。接下来,他还有一系列的书籍出版计划,希望能为新加坡的华文推广和文化传承献力。
回忆母校
走在文学的路上,回头看看,母校的影子还很清晰,老师的教诲还在,同学们的帮助和鼓励犹存。这些犹如一股无形的力量,促使着马龙云继续前行,继续探索,继续成长,不断壮大。如果人生是一次长跑,母校就是起点,而马龙云现在还处在长跑的跑道上,一点都不可以松懈,只能加把劲继续往前冲...